娑幼推荐:探索和实施混龄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葛晓英
相对于国外,我国幼儿园混龄教育开展的时间比较短,相关专业探讨和研究也比较薄弱,但是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实施速度却很快,这不仅是因为混龄教育有助于完善并丰富幼儿园教育形式和理念,而且对促进幼儿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混龄教育本身的功能和属性,在幼儿园探索和实施混龄教育对于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就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和价值
(一)能促进各种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相互融合和吸收,丰富幼儿园教育的专业内涵。
时至今日,包括教育学科在内的各种学科的发展,都在不断为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不过,由于人文学科是一种价值学科,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理论研究领域,都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标准或依据,有的只是相对的价值判断,比如学前教育发展至今,出现了行为主义学说,精神分析学说,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学说等各种理论范式下的学前教育理论,但无论哪一种都难以独立解释学前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各种学说开始走向融合,但是,对于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而言各种理论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却增加了他们对前教育实践专业性的迷惑,这既源于普通人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理论的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也源于人们无暇对教育实践背后隐含的理论取向做批判性考,由此导致的是,不仅幼儿园教师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对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认识不足,而且一些家长也无视动儿发展规律,总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经验,想方设法将世俗的,非专业的教育理念强加给幼儿园乃至教师,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基于对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探讨,促进种教育理论的融合,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规范的教育模式,从可操作性、科学性,专业性、标准化等多个层面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因此,我们对幼儿园
混龄教育进行探索与实施的意义即在于此,
如前所述,幼儿园混龄教育是不同于传统同龄编班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背后有着多种理论支撑,虽然目前在具体的操作程序、教育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探讨还不够系统,远不能与同龄教育相比,但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为此,就混龄教育展开探索与实践,其重要意义就在于,一方面进一步对其所依赖的各种教育理论进行不断地探讨和分析,围绕如何提高混龄教育的可操作性和专业性,促进各种理论彼此吸收和融合,从面形成一个新的,统筹在混龄教育模式下的理论系统和框架,以强化各种理论对混龄教育中各种问题的解释力和指导力:另一方面,基于对混龄教育的实践与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磨合,将各种日常教育中零碎的感知经验整合为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加深入们对幼儿园教育乃至早期教育的系统性认识,提升混龄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二)丰富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过
程。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前者多关注教师的专业培养和准入,后者多关注职后教师的成长过程与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近些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从哪个层面谈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必须基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从探讨教师专业行为的角度探讨教师的专业化内涵,而对混龄教育的实施与探讨则为分析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提供了途径和平台。
如前所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组织能力是混龄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而教师真正具备符合混龄教育开展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则不是朝一夕的事,往往贯穿于教师专业化的整个过程。针对混龄教育实际开展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结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进行整体分析时会发现: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素养的形成过程符合整个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有效实施混龄教育要经历一个从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因此就混龄教育实践开展的具体要求来探讨幼儿园教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印证并丰富已有教师专业理论,而且结合学前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探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和特殊问题,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从教师专业素养形成的内在机制上讲,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教师对职前所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不断内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专属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探讨很多,但对于教师如何将实践中的各种零散的感性经验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的过程,目前仍然缺乏全面了解。因此,基于混龄教育的实施与探索,分析幼儿园教师在具体教育活动组织、规划、指导的过程中的专业思考过程,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的理解。
(三)有助于深化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丰富有关幼儿学习的理论
无论是混龄教育还是同龄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混龄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样需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依据。一般而言,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施,都是基于对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某种判定而展开的。目前,虽然还未形成一种绝对权威的幼儿学习理论,但是各种各样的幼儿发展理论开始在彼此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就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内在积制形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幼儿成长具有连续性、阶段性主动性等的特点,不同的幼儿学习理论的主要差别在对于影响幼儿学习的因素的重要性判断不同,比如行为主义者强调外因决定论,格赛尔则强调内因决定论,建构主义者则强调内外因交相互作用论等等,各种不同的教育流派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现律和特点的认识,虽然都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加以验证,但研究实验毕竟同真实的日常教育相差甚远,因此伴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研究式的质疑,从真实的教育实践场域出发,系统分析幼儿真实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就变得更具实际意义。
通过对混龄教育的探索与实施,可以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观察幼儿的学习,并通过分析教师与幼儿、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形式和过程,结合相关理论设计多种数育方案,检验相关数育理论的适切性。由此,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自身教育策略,深化对幼儿成长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对各种幼儿发展理论的检验,发现各种理论的不足和彼此的契合点,丰富幼儿学习理论的内容
二、实践意义和价值
(一)能推动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些新理念在幼儿国教育中的教育方式和的智与执行
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要(试行)(后文简称(纲要)以及2012年发布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文简称《指南》)中都强调,幼儿园教育的重心在于让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情绪,感受学习的乐趣,愿意主动探素并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互动等方式自然获得相关的学习经验,这样的要求代表了当前学前教育的主流数育理念,而如何具体将这理念贯彻到幼儿园日常教育实践中,就成为教师和研究者持续探究的内容。
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最初的价值定位是对当前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问题的补偿,但是当对混龄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混龄教育模式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独生子女问题。在幼儿园混龄教育中,
每个幼儿都从单一的角色定位中跳出来,都有机会当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角色的不断转化增加了他们发生社会性互动的机会和范围,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学习过程,探素过程,互动过程是全方位的,对外信息的体验与获得呈现出开放性。因此,在贯彻当前学前教育的各种新理念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特意地围绕各种理念的展开而有意设计某种活动,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的互动学习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机会,同时做锐地感知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做好指导者、服务者和评价者,就能很好地在实践中对各种教育理念进行贯彻和执行。
(二)对于提升幼儿因教师专业素质,缓解幼儿因师资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而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及师资短缺。混龄教育最初是为了应对师资等教育资源短缺而出现的,目前对混龄教育展开的专业探讨,只是突出了其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以及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意义。虽然混龄教育的开展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其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教师数量上的要求,关键是要将混龄教育开展的具体方式、内容、指导策略评价体系等操作化和程序化,方便教师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在幼儿园中探索和实施混龄教育,其主要意义就在于:
首先,混龄教育使教师要同时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式和指导策略将难以应对多元教育目标的挑战,这会迫使教师更为自觉地去主动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主动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地对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基于混龄教育的探索,教师在规划、组织并实施相关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对幼儿学习与成长的一般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了其相关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其次,混龄教育对教师在环境创设以及活动材料运用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投放适宜的材料,并将相应的活动目标内化在环境创设中,促进环境与幼儿,幼儿同件之间的持续良性互动,以实现隐含的教育目标,是开展混龄教育的主要目的,这往往需要教师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的层次性、操作指导的适宜性等方面做好充分规划,引导幼儿凭借环境和材料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探索实施混龄教育能帮助教师自觉提升自身在环境创设和活动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围绕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开展混教育展开持续探索,是回归混龄教育最初的功能定位,即缓解教师资源的紧缺,开展混龄教育虽然对数师素质有较高要求,但是只要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指导策略适当,就能够有效利用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学习,将数师从重复的示范活动中解放出来,让数师能将精力更多地投向个别化的指导和整体教育活动的规划。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探索、实施混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短缺的状况。
(三)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个性品格的完善以及满足发展滞后幼儿的现实需要
混龄教育的开展最初被当作缓解教育资源紧缺和保障幼儿受教育权的一种妥协,但时至今日,混静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早已被社会所认可,因此在幼儿园探索和实施混龄教育,有助于从多个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首先,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当前我国学龄前儿重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环境中缺乏与同人交往的机会,加上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教育是一种“失真”的教育,由于缺乏真实的交往情境,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十分有限。在混龄数育活动中,不同年静的幼儿一同学习与生活,一方面年幼幼儿不仅为年长儿提供了关怀、领导的机会,连使年长幼儿形成了团体责任感,增强了他们维护团体规则和秩序的意识:另一方面,年长幼儿会帮助年幼幼儿强化相关柱会规则,助年幼幼儿解决同伴冲突,同时还为年幼幼儿提供了帮助他人、分草合作的特样,为年幼幼儿形成帮助、宽容、时心的品质打下了基础。
其次,混龄教育活动有助于年幼幼儿认知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为发展滑
后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参考和样对于幼儿面言,经历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混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通过不断互动,面对相同的间题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面对不同的认知冲突,对于年幼幼儿面言,年长幼儿通过样示范来展示了更高的问题解决技能,从面为年幼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线素,新策略。对于年长幼儿而育,在为年幼幼儿示范,讲解的过程中,他们也现固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和明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