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资源背景,探寻三方互动教育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1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蒋秋怡

随着《地域资源运用园本课程的案例研究》课题的展开,我们从内至外、从近及远积极挖掘和利用幼儿园周边的各项课程资源,以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为主,来拓宽幼儿学习与探究的空间,丰富课程内容。地处市中心的幼儿园在空间、硬件设施上是有限的,但在家长、社区等人力资源上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如果能形成一套家-园-社区的教育体系,构建家园学习共同体,既能有效地支持幼儿的探索,也能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园的园本课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园本课程的内容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实施方式不够合理和灵活等,为此我们开始了探索之路……

一、 资源整合,拓展外延

(一) 建立园本特色资源网

课题组成员在前期收集资源信息时,曾经有些犯难:如何将丰富但又分散的资源梳理成让幼儿园一览无余且便于利用呢?经过反复研讨后,课题组成员以幼儿园为中心,将资源以地图的形式串联起来,将街道、马路、建筑物用不同的属性设计,便于教师进行新一轮筛选。接着,从内容的适宜性,领域的针对性,筛选出适合孩子研学、游戏、运动等方面的资源。至此,课题组渐渐明晰了课程资源的边界,并将可利用的资源标注在“资源地图”上,绘成了一张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网”,便于老师们“因地制宜、就近取材”。

(二) 建立家长项目小组,优化家长资源

我们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课程观,结合各年级、各班级的家长群体优势,提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园本课程项目——组建“家长项目小组”。通过了解家长的职业、特长,汇总出家长资源在园本课程上的可教育途径。我们通过预约助教、挂牌执教、定点定人参教等方式,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帐篷节”等体验式课程,如“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中,“家长项目小组”统筹人员安排,搜罗二十四节气整套书籍,定时定点与教师组织不同年段相关助教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在探索与发现中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内含价值和魅力。

(三) 推动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

项目化社会实践,即利用周边一切资源,包括社区、展馆及其他公共资源等,让幼儿身处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其中,社区这种生态的“大社会”,具备丰厚的环境资源和独特的场景文化,能有效拓宽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前后北岸社区是一个有着历史沉淀和创新发展的区域,我们在选择社区教育资源内容的时候,就尤其关注了其历史和民俗文化,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特色景区等社区资源单位,形成了“半径为1公里的社区生活教育资源网”和“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网”。

二、 回归真实,创生有意义的成长经历

(一) 依托古巷资源,构建园本课程

    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教师要考虑幼儿可以做什么,因为资源只有与幼儿互动起来,幼儿的活动才会多样。青果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哪些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素材?怎样建立联系资源才能让幼儿回归真实,使其更具价值呢?

1. 收集、分析、筛选资源

通过前期的信息搜集,我们发现有家长是在青果巷工作的,平时会在古巷做讲解,在积极鼓励家长及幼儿查阅本地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还邀请了此名家长及社区工作者开展了“青果巷小型研讨会”,我们发现,青果巷的文化资源中,很多内容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大致归纳为“精巧的古巷建筑”“经典的人文佳话”“绮丽的汉族服饰”“有趣的乡土方言”等。

2. 课程框架的搭建与实施

结合教师、家长及社区工作者的建议,并充分考虑到我园课程体系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了园本课程的总目标:以青果巷的名人、事、物来熏陶孩子,让孩子通过亲身感受、主动探究,逐步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每个模块下设置不同的主题及资源点,组织实施途径也进行了详细指导。

课程实施中,教师组织开展了“讲讲青果巷的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幼儿穿着汉服“穿越”在粉墙黛瓦的青果巷中寻古韵,参观常州传统手艺——梳篦的制作。一条巷子让孩子们对常州历史文化及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 项目化社会实践实施

社区资源在社会教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建党100周年及国庆节前后我们陆续开展了“红色传承,童心向党”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参观纪念馆,结合历史,帮助幼儿理解英雄的信仰和高尚品质。

1. 注重仪式感,充满期待感

在活动前夕,我们联合家长项目小组,设计了一本“童心颂党”实践手册,

打开手册,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封写给家长们的信,“此次社会实践,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您能在空余时间带着孩子走访常州三杰纪念馆,培养孩子善良、爱国的优秀品质……”手册中精选出了适合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活动。

2. 社会实践项目化推广

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场景,每所纪念馆均配以介

绍和参观路线,布置了一个个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的闯关小任务, 引导幼儿带着任务出发,了解自己参观到的名人故居积累社会经验,激发爱国情怀。依托手册,教师及家长就能设计出活动路线,成为活动的向导,为更多的家庭和社区亲子活动提供实用的参考价值。

三、 后续推进,构建三位一体式教育模式

(一) 园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前期的准备、活动材料的收集、资源的利用上都耗费了老师不少的精力。在园本课程结束后,教师们往往缺乏将这些宝贵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的意识,如何做好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呢?

策略一:实物与电子分开保存

凡是园本课程涉及到的物质材料,如图书、相关教具、方案设计等以不同年龄段一个主题袋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库抽屉中,方便归纳。而有些电子素材,如:音频、视频、课件等以电子方式保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园内云端,将相关资料归类存档,以便教师随时提取。

策略二:层层“推优”,保证资源库质量

教师应及时整理园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资料,之后以年级为单位,通过“推优”的形式遴选出优秀的主题课程方案及微课程,并将其纳入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库。三年一回头,教研员也就是幼儿园层面应建立更新机制,定期对园本课程方案进行不断优化,确保园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质量。

(二) 形成家-园-社区新型教育体系

家长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之前的活动中,更多的是老师去联系,却丢失了家长的主动参与性。为此,我们希望整合家长资源,真正实现有效的家园合作。

策略一:利用新型多媒体力量,加强互动

因为疫情的原因,家长与老师的交流变少了,我园的“微信公众号”一直有着稳定的推送周期,但多是以幼儿及教师的活动为主体,缺乏与家长的互动性,若能在微信上开设与幼儿园交流的互动模块,家长有问题,园方可以在第一时间线上回复。还可以开设问卷调查等功能,在园本课程开展前专门收集家长的看法,根据家长的建议进行调整,活动结束后收集家长评价及反馈,提高家园共育的效果。

策略二:招募“课程建设志愿者”,资源整合

通过自主报名,教师可以从家长中招募志愿者,共同策划选题和内容,请他们组织家长开展各种主题的“云”活动,还可以以老带新,有经验的中大班家长传授给小班年级家长关于活动策划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快地进行资源整合。

通过实践,我们积极挖掘社区丰富资源,有效消除了课程与幼儿生活的距离,使幼儿真实地理解与体验生活。家长们也转变了教育观念,从“配合者”转向“主人翁”,领悟了家园合作的实质意义,切切实实地做了一回孩子的“引路人”,园本课程的开展过程只有形成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才能多方位地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才能形成最强的教育合力,使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下快乐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